20世纪50-70年代这几十年宏观经济是如何促进保持高增长的?
二战后,当务之急是重建受战争破坏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学校、房屋、公路、铁路、港口等)和机构。由于食品、药品和其他必需品的匮乏,政府必须在战时规划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规划和分配这些资源(通常是配给制)。任务很明确,政府的参与也很明显。在马歇尔计划提供的资金的帮助下,由于苏联(苏维埃联盟)和东欧经互会参与国这些资本主义经济的替代物以及许多西欧国家内部的共产党这些威胁的存在,政府规划也更被民众接受。
二战期间,材料(合成橡胶、尼龙、塑料)、燃料、药品(青霉素)、车辆、飞机(喷气式发动机、直升机)、物流、电子(计算机)和通信(雷达、无线电、电视)等方面的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先是在美国,后来在欧洲,这些新技术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期间得以量产–其中许多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劳动生产率的高增长可以部分归因于二战期间建立的(具有军事目的的)技术知识存量大规模民用化的结果。美国是技术领先者,而西欧通过复制粘贴最新的技术和(大规模生产)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正在(技术方面)慢慢赶超美国。
经济重建(特别是世界贸易)还得益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1944年,来自44个国家的代表在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联合国货币和金融会议上谈判达成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其想法是通过对实现更稳定的汇率来促进国际贸易,并防止1930年代的竞争性贬值再次发生(这加深了大萧条)。其规定要求美元与黄金价值挂钩。此外,该体系中的所有其他货币都与美元的价值挂钩。当时适用的汇率将黄金价格定为每盎司35美元。
此外,1953年的伦敦债务协议豁免了外国人持有的西德50%的公债和私债。
基于这四个有利的、但具有历史偶然性的初始条件,经合组织各经济体通过重建中的公共投资,启动了一个自我强化的需求主导的经济增长进程。
1950-1973年期间,欧美经济进入了良性增长周期。一旦实际GDP增加,企业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深化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加强边干边学。由于这一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因为Kaldor-Verdoorn效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名义单位劳动成本,定义为/,只要名义工资不增加。企业的利润就还会上升。企业利润的提高又会提高企业投资,因此,宏观经济将进行第二轮扩张(通过乘数过程)。实际GDP增长并引发新一轮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成本降低、利润提高和企业投资增加。增长过程成为累积过程。例如,法国的高增长导致法国经济从世界其他地区(RoW)的进口增加。在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帮助下,法国的增长也促进了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更高出口。(固定汇率降低了进出口所涉及的汇率风险,它使对外贸易更可预测,风险更小)。这为累积增长过程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
最后,我们必须强调,较高的增长会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名义(和实际)工资将上升。更多的人从事收入较高的工作意味着经济增长变得基础广泛和”包容”。家庭收入(主要取决于工资)增加,随着实际收入的增长,自主消费需求也会上升。
Recent Comments